一、验证前准备:确保测试条件可控
1. 测试环境搭建
高低温试验箱:
温度范围覆盖变送器工作区间(如-40℃至200℃),温度波动≤±0.5℃,均匀度≤±2℃。
配备透明观察窗或预留操作孔,便于连接测试线缆和观察液位。
标准参考设备:
精度压力源:数字压力计(精度±0.01%FS,量程覆盖变送器满量程)。
标准温度计:PT100铂电阻(精度±0.1℃),用于监测试验箱实际温度。
数据采集系统:多通道记录仪(采样率≥1Hz),同步记录变送器输出、标准压力、温度。
模拟液位装置:
水槽法:透明有机玻璃水槽,通过水泵循环调节液位(精度±0.1mm)。
压力罐法:密闭压力罐加压模拟液位(如1mH₂O=9.8kPa),适用于高温蒸汽或腐蚀性介质场景。
2. 变送器状态确认
外观检查:
铠装杆无弯曲、划痕,密封件(如O型圈)无老化裂纹。
接线端子无氧化,连接线缆绝缘层完好。
预通电检查:
在室温(25℃)下通电2小时,观察输出信号是否稳定(如4-20mA变送器输出波动≤±0.02mA)。
二、验证流程:分阶段温度测试与数据对比
1. 静态温度验证(稳态误差测试)
目的:验证标定后变送器在各温度点的静态测量精度。
步骤:
温度点设置:
低温段:-40℃、-20℃、0℃(覆盖北方冬季户外场景)。
常温段:25℃(基准温度,通常作为标定参考点)。
高温段:80℃、150℃、200℃(覆盖锅炉、反应釜等高温场景)。
温度驻留:
每个温度点保持2小时,确保变送器内部温度与试验箱完全均衡。
液位标定:
调节液位至0%、50%、100%三个关键点,记录变送器输出信号(如4-20mA电流值)和标准压力计读数。
误差计算:
2. 动态温度验证(瞬态响应测试)
目的:验证变送器在温度快速变化时的输出稳定性。
步骤:
温度跃变设置:
以10℃/min速率在-40℃至200℃间循环3次,每次跃变时同步记录液位输出。
关键指标分析:
超调量:输出信号短暂超过理论值(如温度从25℃升至200℃时,输出从12mA跃变至12.3mA,超调量=2.5%)。
恢复时间:从温度跃变到输出稳定在±0.1%FS内的时间(如200℃时恢复时间≤2秒)。
示例:
温度从25℃升至200℃时,输出从12mA跃变至12.3mA(超调量2.5%),1.8秒后恢复至12.02mA(误差±0.1%FS)。
3. 交叉验证(多参数联合测试)
目的:验证标定是否同时修正了温度对零点、灵敏度、介质密度的影响。
步骤:
密度-温度联合测试(适用于液体介质):
输入介质密度-温度曲线(如水密度公式:ρ=999.84(1−0.00006493(T−4)
2
)kg/m
3
)。
在25℃和80℃下分别标定液位,对比补偿前后的密度误差。
压力-温度联合测试(适用于压力罐法):
在固定液位下,改变压力罐压力(如从50kPa升至150kPa),验证温度变化时压力与输出的线性关系。
示例:
补偿前:80℃时水密度下降2%,导致液位测量误差+1.8%。
补偿后:通过密度-温度曲线修正,误差降至±0.1%。
三、验证方法:对比与统计
1. 与标定数据对比
方法:
将验证测试数据与标定原始数据(如标定报告中的“温度-误差曲线”)进行对比。
计算验证误差与标定误差的偏差(如标定误差±0.1%FS,验证误差±0.15%FS,偏差为+0.05%FS)。
标准:
验证误差与标定误差的偏差应≤±0.05%FS(高精度型号)或≤±0.1%FS(通用型号)。
2. 重复性测试
目的:验证变送器在相同条件下的输出一致性。
方法:
在25℃和200℃下,重复进行3次液位标定(每次间隔1小时),计算输出信号的标准差。
标准:
重复性误差≤±0.05%FS(如3次测试中,200℃时输出标准差≤0.01mA)。
半空心轴编码器 EC50W10-P4PA-2500
实心轴编码器 EC50A8-L5PA-2500
空心轴编码器 EC100P40-P4PR-2000
重载编码器 ESS58P8-P4PR-300
实心轴编码器 EI40A6-H6PA-500
半空心轴编码器 EI58P12-H6PA-512
重载编码器 EI100P45-H6TR-2048
BRD528雷达物位计
BRD518雷达物位计
BRD538雷达物位计
BRD548雷达物位计
在线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