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而如今,这座桥梁在西北大学的校园中得以延续,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巴哈(YUSUFOVBAKHODIR)正是这段跨国交流的生动见证。作为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博士生,巴哈的求学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的成长历程,也映射出中乌文化与学术的深厚联系。
巴哈的中国情缘早在他的中学时代便埋下了种子。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他对拥有兵马俑等众多名胜古迹的西安充满向往。本科期间,他选择主修中亚历史并学习中文,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2015年,凭借对西北大学考古队联合发掘报告的浓厚兴趣,他决定来到这所学校,开启了他的学术之旅。
在西北大学的学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初到校园时,语言的障碍让巴哈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我当时的中文水平很有限,交流只能依赖英文。”他回忆道,然而在老师的帮助和同学的鼓励下,他的中文能力逐渐提升,融入了校园生活。巴哈积极参与学校为留学生安排的各类活动,走访名胜古迹,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饮食文化的差异同样让巴哈印象深刻。他笑着说:“中国人爱吃辣,而我们乌兹别克斯坦人对辣味并不太习惯。”尽管如此,西安丰富的饮食选择使他感到舒适,尤其是一些与自己国家口味相似的少数民族餐馆。
展开剩余46%在学术方面,巴哈得到了导师张明的极大支持。张老师研究古代DNA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巴哈的考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与帮助。“张老师的指导让我在古动物种类的判断和年代分析上受益匪浅。”巴哈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深度合作已经持续了十余年。自2009年起,双方在考古领域开展了一系列联合发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巴哈自豪地表示:“西北大学的考古专业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果向朋友推荐留学学校,我一定会首选这里。”
在2025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巴哈参与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契纳尔特佩遗址的公众考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让当地学生感受到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也让巴哈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考古学的理解。他与同伴们向学生们讲述了中乌考古学家联手保护遗址的故事,分享了考古发掘的过程与重要发现。
巴哈的故事,正是西北大学推动国际交流、促进文明互鉴的生动缩影。通过考古这一桥梁,他不仅在知识上得到了提升,也在文化上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交流与理解。未来,巴哈希望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连接更多的文化与历史。
在线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