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纷争的时代,前后持续近五百年。这段时期群雄并起,思想文化百花齐放,先后涌现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格局。诸侯国之间征战不断,政治版图时刻在变化,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历史大戏。周王室日渐衰微,各地诸侯势力趁机崛起,一个延续八百年的王朝轰然倒塌,却为新的历史篇章埋下了伏笔。
有趣的是,周朝之后的中国历代王朝,再难重现如此长久的国祚。即便是强盛的汉朝,国运也只有四百余年。回望更早的历史,周朝是中国第三个王朝,虽然社会制度与后来的封建王朝有所不同,但仍是正统王朝。在它之前,夏朝作为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延续约五百年,商朝则持续了六百年之久。而周朝更是创造了近八百年的统治纪录,共传30代37位君王。为何这些早期王朝能如此长久,而后世王朝却难以突破三百年大关?
周朝灭商并非易事。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中大获全胜,迫使商纣王自焚而亡,给商朝画上了句号。但在此之前,周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最初臣服于商朝才获得生存空间,逐步积蓄力量。即便这样,要推翻强大的商朝仍非易事。若非商朝末年内部矛盾激化、统治混乱,周国恐怕难有机会取而代之。
展开剩余70%周朝取代商朝虽是历史必然,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周朝延续的仍是奴隶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的进步。被灭的商朝正处于奴隶制鼎盛期,奴隶主贵族构建了庞大的统治体系,大量奴隶的存在被合法化。这种制度虽然落后,却意外地维持了商朝长达六百年的统治。
奴隶社会的民众普遍愚昧迷信,商朝统治者巧妙利用这一点,通过频繁的祭祀活动强化君权神授的观念。他们举办盛大祭祀仪式,使用精美青铜器皿(这些如今成为珍贵文物,当时却是祭祀工具),甚至以活人作为祭品。整个社会对祭祀活动极为重视,相信神权高于一切,连天子也要遵从神意。夏商周三代都设有祭司职位,如周朝的姜子牙、商朝的比干等人。统治者之所以容忍神权凌驾于皇权之上,正是因为这种信仰体系巩固了他们的统治基础。
可以说,祭祀活动和神学观念为早期王朝统治提供了合法性外衣,使民众更容易臣服。没有这套体系,统治者就难以控制诸侯和百姓。商朝正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祭祀活动维系着国家稳定,从而延续国祚。
周人的崛起曾引起商朝警惕,但商朝选择与之结盟。周人也接受了商朝的君权神授观念。到商朝晚期,双方关系恶化。商王文丁与周部首领季历产生矛盾,当时商朝国势日衰而周国日益强大。为遏制周国,文丁将季历召至都城,表面封其为方伯,实则将其软禁并处死。
按常理,实力渐强的周国本可反抗,但季历之死却让周人难以发作——他是作为最高规格的祭品被处死的。在时人看来,这是向神明表达诚意的神圣行为。若周国反抗,反而会被视为亵渎神灵。文丁这招可谓高明,利用祭祀的神圣性迫使周人忍气吞声,这充分说明当时神权对政治的深刻影响。
可惜继位的商纣王未能延续这一策略。性格刚愎的纣王崇尚武力,轻视祭祀活动,推行人定胜天的改革:打破世袭制任用官员,重视法制,接纳异族。这些措施在今天看来具有进步意义,却触怒了贵族阶层。纣王以铁腕镇压反对者,连亲叔叔比干都被处死。周文王之子伯邑考也沦为祭品,所幸姬发(后来的周武王)得以脱身。最终周国联合商朝贵族发动突袭,纣王兵败自焚。
周武王入主朝歌后,立即举行长达数月的祭祀活动,任命姜子牙为大祭司,处死百余人献祭以安抚民心。对于商朝贵族的反抗,周朝统治者采取武力镇压,用绝对强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早期中国王朝如何通过神权与武力的结合来维系长久统治。
发布于:天津市在线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