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写作业坐不住,看书三分钟热度,不是边写边唱歌,就是一边写一边画小人,家长看了直冒火。“是不是注意力有问题?”很多人会这么问。但真到了医院一查,医生摇头:专注力没病,只是被日常生活“偷”走了。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专注力,其实不是天生的,而是被一点一滴“养”出来的?不是只有“多动症”才会专注差,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关的小细节,才是悄悄“瓦解”孩子专注力的真凶。一顿早餐、一个电视、一次打断……都可能是一颗颗“钉子”,钉在孩子学习的路上。
有一次门诊,来了个二年级的男孩,妈妈愁眉苦脸地说:“他不是不会写,就是写不完,拖拖拉拉,数学题写一半就要喝水、上厕所、擦桌子,一点也坐不住。”检查后发现孩子智力、神经系统都正常,也没多动症。问题出在哪?
细问生活习惯,答案就浮出水面了:每天早上空着肚子去学校,课间吃零食;写作业旁边开着电视,妈妈一会儿叫吃水果,一会儿问作业写完没;晚上玩手机玩到九点多才睡觉。
展开剩余81%听起来是不是挺常见?但这些细节,正是专注力的大敌。
第一,空腹学习,脑子开不了机。
大脑是个“耗能王”,尤其是孩子正在发育,对葡萄糖的需求量更高。如果早餐只是喝点牛奶、啃个饼干,或者干脆不吃,血糖一低,脑子就变得迟钝,像手机没充电,怎么运行得快?
研究显示,不吃早餐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比正常孩子短约20%,做题速度也慢。尤其是上午是学习的高峰期,空腹学习,就像打仗没带枪,怎么能打得赢?
所以早餐不能马虎,淀粉+蛋白+蔬果才是标配。一碗杂粮粥+鸡蛋+苹果,简单又给力,能让孩子头脑清醒,精力集中。
第二,环境嘈杂,注意力被“拐跑”。
有些家长怕孩子写作业太辛苦,边上放音乐,还打开电视,“他边听边写更放松嘛。”别说孩子,大人听着综艺写报告都写不下去。人的大脑不是超人,不能同时聚焦两件事。
分心的环境,最怕“背景噪音”。哪怕孩子表面不为所动,其实大脑已经悄悄切换注意力了。就像你开车时有人在旁边大声讲话,方向盘还是你握着,但心神早就飘了。
真正能提高专注力的学习环境,需要安静、简洁、干扰少。书桌上除了作业本,其他东西越少越好。电视、手机、玩具,都收起来,别让它们趁机“抢镜”。
第三,频繁打断,是专注力的“天敌”。
不少家长习惯边上“巡视”,孩子刚写两行,问一句:“你这字怎么写得歪?”刚开始做题,又问:“你喝不喝水?你要吃水果吗?”看似关心,其实像一只手,不停把孩子从“专注的河流”里拽出来。
大脑进入专注状态,需要几分钟“热身”,一旦被打断,就得从头来过。
短时间内频繁切换任务,会让大脑疲劳、效率下降。这叫“任务切换成本”,不是孩子懒,而是你打断太多了。
如果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不如给他一个完整的25分钟不打扰时间,让他沉进去,再休息5分钟。这就是“番茄钟”的原理,简单却非常有效。
第四,过度电子产品,让大脑变“急性子”。
短视频、游戏、动画片,每一秒都有新画面、新声音,刺激强、节奏快。孩子的大脑像被糖灌了一样,习惯了这种“高强度娱乐”,面对枯燥的数学题,自然坐不住。
研究发现,每天使用电子产品超过2小时的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的风险增加近60%。而且越早接触,影响越大。
孩子的专注力,是需要“慢养”出来的。当大脑习惯了快节奏,就像坐过山车的人再让他坐公交,立马犯困。所以,电子产品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控制时间、场合、内容,别让它变成孩子的“精神兴奋剂”。
第五,睡眠不足,大脑像踩了刹车。
你有没有过熬夜后第二天头脑发木的体验?孩子也一样。大脑在睡眠时完成信息整理、记忆巩固、神经修复,缺觉就像电脑没重启,反应自然慢半拍。
研究数据显示,10小时睡眠,而很多孩子晚上九点半还在刷题,甚至玩手机。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注意力,还会影响情绪和免疫力。
如果孩子一到下午就“恍惚”、写作业磨蹭、容易发脾气,那可能不是性格问题,是困了。
规律作息是帮助孩子养专注的基础,固定时间睡觉、固定时间起床,不要让“晚睡+早起”成为常态。
其实,孩子的专注力不是“修炼”出来的,而是被生活中的点滴“护”出来的。
吃得对,睡得足,环境清,少打扰,控屏幕,这些不起眼的小事,才是孩子专注力的“守护神”。不是靠家长喊破嗓子,也不是靠补脑产品,而是靠生活里的细水长流。
还记得那位二年级的小男孩吗?家里调整了早餐结构,作业时不再开电视,写作业期间家长也不再频繁打断。三个月后,老师反馈:“他写作业顺多了,课堂也能听进去。”
这不是奇迹,是规律。大脑就像一块田地,播什么种,浇什么水,就长出什么苗。
发布于:甘肃省在线股票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